说历史:看不起民国
清亡之际,士大夫们对这个王朝倒也没有什么更多的依恋,所以,殉节之人,非常稀少。各地的官员,不是继续留任,就是挂冠而去,喝药或者自挂东南枝之辈,几乎看不到。但是,民国成立之后,尽管新锐分子倒是很兴奋,但老派士人却大多不看好民国,而且,随着时日的推移,是越来越不看好,因此,对民国冷嘲热讽的遗老遗少多了起来。不入仕民国,一时间成了风尚。有哪个前清的高官一旦被袁世凯招揽去了,大家一起嘲笑他,连徐世昌都不能幸免。我们今天特别推崇的大师王国维和陈寅恪,都属于看不起民国之人,王国维不仅不肯做民国的官儿,连民国的教授都不肯做,后来做清华国学院的导师,却没有教授的名义,因为人家不肯要。
民初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对子:民犹是也,国犹是也,无分南北;总而言之,统而言之,不是东西。据说是湖南籍大名士王闿运的杰作,可谓对民国和总统,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。但是,民国刚一成立,要设立国史馆,袁世凯意中的对象,就是王闿运,据说王闿运到了上海,被遗老沈增植一顿挖苦,没好意思进京就任。待到二次革命国民党被打垮,王闿运居然肯来了。先是被湖南都督汤芗铭隆重送到武汉,然后由湖北都督段芝贵隆重招待,连王闿运的陪睡老妈子周妈都沾光得了厚礼。
国史馆馆长,当时是直属于大总统,相当于特任官,每月上千大洋的薪水,的确是个肥差。王闿运愿意屈尊,当然是看着钱的面上。因为即便是他不想干,周妈也会逼着他干。其实,就算那付对子不是王闿运的杰作,但他一样是看不起民国的。只是,他的身份有点尴尬,他在清朝,不过是一介举人,从未入仕,因为早早跟上肃顺,站错了队,所以于仕途无缘了。举人不入仕,就是一个白丁,白丁哪有资格做遗老呢?既然做不了遗老,人家给钱做闲官,安有不做之理?
但是,做了馆长,王闿运什么事儿也不干,下面的纂修和协修来请示他,应该草拟一个国史馆的条例,他说,做这个干嘛?难道瓦岗寨、梁山泊也要修史吗?于是,整个国史馆上下,屁事没有,大家都在吃闲饭。只有周妈比较忙活,成天张罗受贿招聘国史馆的勤务人员。在这个大名士眼里,民国就是一个瓦岗寨和梁山泊。
事情被报馆记者得知,披露了出来,加上袁世凯恢复帝制的风声也紧了起来,他手下的纂修宋育仁马屁拍错了地方,还被追究,于是乎,王闿运感觉不好玩了,坦然承认自己管不好老妈子,帏薄不修,辞职回家了。王闿运一走,国史馆就划归教育部,从此可有可无了
赞(9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