项目的钱,到底被谁赚走了
做项目这事儿,一开始听着挺像样,得立项、找钱、组团队,搞得挺专业。可现实中,往往从第一步开始,味道就有点变了。
甲方,也就是出钱的那位爷,手里捏着决定权,项目给谁做、不给谁做,人家说了算。按理说,该挑能力强的、靠谱的,对不对?但现实往往不那么纯粹。谁返的佣金高、谁答应给的分成比例更诱人,谁就能更容易“中标”。这几乎成了行业里不能明说、但人人心知肚明的规则。
有时候甲方自己也嫌麻烦,或者觉得外面水太深,就托个“熟人”去找合适的供应商。这位熟人,门路广、资源多,江湖人称“资源方”。听着挺厉害吧?可这资源方也不是白干活儿的,他牵个线、搭个桥,得先扒一层皮。他可能再找下一家,下一家再往下分包……一层一层转包下去,等到最后真正干活的那一家,也就是承办方,手里可能已经没几个子儿了。
你说这承办方傻吗?一点也不。他也要吃饭、也要赚钱啊。可钱就那么多,怎么办?只能在成本上动手脚:工人的工资能拖就拖,材料采购以次充好,工艺能省就省。结果就是项目做着做着中断了,或者勉强交付了,却是个经不起考验的残次品。
你去怪最后干活的承办方?他两手一摊:“我才拿多少钱?你上游收钱的时候怎么不说话?”你再往上找,资源方笑眯眯地回你:“我就介绍个人,具体做不做得好,那我可管不了。”甲方自己也懵了,明明是想做点事,怎么最后成了一地鸡毛?
就这么一个小项目,活脱脱一個小生态。里面全是人性博弈:甲方的权力寻租、资源方的空手套白狼、承办方的拆东墙补西墙。信用在这条链子里是最不值钱的东西,每个人都在计算自己那点利益,都以为能控制住风险,结果往往是全线崩盘。
最后倒霉的是谁?是项目本身,是最终用户,是那些被拖欠工资的工人,是这个行业本就脆弱的信任基础。
你说这是谁的错?好像谁都有点责任,但谁都不觉得自己是问题根源。一个小项目,照出的却是整个社会的影子。利益面前,人性哪经得起考验?
这事儿说白了,就是个系统性问题,一环坑一环。真想破局,得从几个关键地方下手,光靠哪一方自觉都没用。
首先,甲方得醒醒,别光看返点。你是出钱的爷,但项目做烂了,最后丢脸、担责的还是你自己。选供应商的时候,能不能把“能力”和“口碑”的权重提高点?建立个评估标准,谁做得好、谁以前的项目没出过幺蛾子,以后就优先考虑谁。你老是把项目给那个返点最高但能力最次的,最后倒霉蛋不就是你自己吗?这叫“便宜就是贵”。
其次,那个“资源方”,不能只当拉皮条的。你牵线搭桥赚了信息费,也得承担点责任。最好跟甲方谈妥,你的报酬和项目最终的成功与否挂钩。项目黄了,你尾款也拿不到。这样你才不敢为了那点中介费,什么不靠谱的下家都往里塞。
最关键的是,钱怎么分!甲方把款压得太死,或者中间层扒皮太狠,到最后干活的肯定只能偷工减料。合同的付款方式得科学点,比如按进度、按验收节点付款,保证干活的能及时拿到钱,他才有动力好好干。别搞那种“层层转包、层层扒皮”的模式了,最后接盘的那个注定是来擦屁股的。
最后,承办方也得有点骨气。明明知道这价接了肯定亏,要么就别接,接了就得保证基本质量。你这次以次充好,下次谁还敢找你?名声臭了,在这行还怎么混?不如一开始就跟上游摆明车马:“这价做不了,要做好得加钱”。虽然可能丢一单生意,但起码保住信誉,长远看是值得的。
当然,说这些都理想了点。现实里很多时候是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老实人吃亏。但总得有人开始尝试改变。哪怕甲方先从一个小项目开始,正经招标、正经付款、找个靠谱的团队,你会发现,虽然前期可能多花点钱,但省去了无数扯皮、返工的心累过程,最终算下来可能更划算。
这就像个生态圈,里面的人老是互相投毒,最后谁也活不好。总得有人先停下来,别再往水里投毒了。虽然难,但值得做。不然,这个烂摊子永远没个头。
赞(8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