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年,但凡明星或品牌稍有不合中国某些网民的口味,就会被扣上“辱华”的大帽子。从全智贤到林允儿,再到无数国际品牌,“辱华”几乎成了网络上的万能话题,动辄上热搜,牵动千万眼球。
可笑的是,当公众被这些所谓的“辱华事件”吸引注意时,真正关系国计民生、牵动家长和孩子的上海学生餐事件,却悄然失去了热度。孩子们每天吃进嘴里的饭菜质量,竟然不如明星说错一句话来得重要,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讽刺?
“辱华”成了廉价的遮羞布
为什么“辱华”话题总能反复上演?因为它廉价、简单,又能迅速点燃情绪。
不需要逻辑,只要一个模糊的动作或一句话,就能被解读成“辱华”;
不需要成本,只要制造一点舆论,就能把民众的愤怒轻易导向外部。
它最大的功能,就是转移矛盾。当社会内部出现问题,尤其是涉及体制、监管、腐败的深层问题时,“辱华”便成了最方便的挡箭牌。
上海学生餐问题,本质上是公共资源被侵吞、孩子健康被漠视,可这些触及责任追究的议题最难解决。于是,网民被一波又一波“辱华大戏”牵着走,真正该追问的问题却被埋在角落里。
玻璃心与自卑的双重逻辑
从心理层面看,“辱华”之所以屡屡奏效,其实源于一种深层的不自信。
真正自信的民族不会因为几句台词或一个广告就玻璃心碎满地;
真正强大的社会不会容忍公共议题被娱乐化的“民族情绪”替代。
所谓的“辱华”热搜,本质是自卑的投射:无法直面内部问题,就把愤怒发泄到外部明星或品牌身上。这种情绪发泄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,好像只要抵制了某个明星、某个品牌,就等于守护了尊严。可事实上,孩子餐桌上的发霉食材,才是真正戳穿尊严的利剑。
谁该被真正追责?
在上海学生餐事件里,家长交的钱流向了哪里?监管部门有没有尽职?孩子们为什么会吃到不合格的餐食?这些问题才需要社会持续追问。
可惜,问责太沉重,责任太敏感,追究太困难。于是,“辱华”被无限放大,成了最安全的公共话题。因为批评一个外国明星、一个品牌,不会触及任何权力和利益链条。
结果是:孩子们继续吃问题餐,而公众的注意力却消耗在一次次虚假的“辱华狂欢”里。
结语
辱华不会让孩子挨饿,但劣质学生餐会。
辱华不会摧毁未来,但掩盖责任的冷漠会。
当一个社会动辄沉迷于“辱华”,却对孩子吃什么漠不关心时,这不是爱国,而是自卑。真正的尊严,不是靠抵制明星换来的,而是敢于直面丑闻、敢于保障下一代的餐桌安全。
否则,所谓的“辱华”,只不过是一场玻璃心的集体幻觉——它掩盖不了腐败和冷漠,只会让问题越来越烂
很多“辱华”事件根本不是当事人说了什么针对性的东西,而只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、一个剧情设定,甚至完全是断章取义、过度解读。结果就能被某些媒体和玻璃心群体无限放大,生生炒成“辱华大事件”。
其实逻辑特别可笑:
明明是虚构的剧情,就能被解读成对中国人的侮辱;
明明一句无关紧要的台词,就能让网民炸锅,集体上升到民族尊严;
明明只是影视作品的创作自由,却非要上纲上线为“辱华”。
这种过度敏感,本质就是不自信的投射。一个真正自信的民族,根本不会因为一句台词而情绪失控。
赞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