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,没有弯路,只有必经之路。
婴儿时期,我们听从本能做事,饿了渴了便哇哇大哭;稍微长大一些,我们更多的听从父母、长辈的指示,学习、成长;再长大一些,我们逐渐觉醒出自我意识,开始有了自己所谓的行为体系和做事准则;
再往后,我们可能会意识到,此前脑海中种种,多受他人、受环境、受社会影响,渐渐展露出对真正的自我意识的追求……
我们模仿、学习、犯错、堕落、思考、做事……经历的这些其实都没有弯路,每一个节点,每一处思考与不思考,每一处面对还是逃避,都塑造了当下的我们。或许这便是佛所说的因果。
人活一世,重在体验。
有时候我会问自己,当我真正面临死亡,在那一刻什么是最重要的?我会想到伴侣、亲人、朋友、我帮助过或者帮助过我人的,等等……或许在未来可能还会有其他答案,但我确定的是,这个答案里一定没有财富。
当下很多人为了挣钱各种内卷,做着自己不喜欢也觉得毫无意义的事情。或许真的可以不必如此,不必按照世俗,约定俗成的那一套准则活着。
思考、等待、斋戒。
这是悉达多在做沙门时学到的技能,成为商人后又丢掉了,后来成为船夫又重新捡了起来。于思考而言,我们很多人其实都不擅长,尤其是面对一些现实层面的问题,极其容易被眼下的事情框住、局限住,陷进去难以自拔,更别提改变;相反,我们更擅长的其实是忍耐,忍耐不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职业,忍耐难以自洽的现状,忍耐那些本应早做出行动、做出改变的方方面面。
于等待而言,这是与人性不符的。我们厌倦等待,极其厌恶不确定性,这也是我们很难做出改变的原因之一。
我们喜欢及时反馈,喜欢马上就得到结果。我们明知道很多事情长久的做下去就会有收获,可是我们还是不愿等待,即便那个所谓的长期,可能并不算“长”。
比尔盖茨曾在股东大会上问过巴菲特这样的一个问题:“为何即便你已将投资秘诀公之于众,可还是有这么多人没有通过投资赚到钱,甚至因此倾家荡产?”巴菲特答道:“因为大多数人不愿意‘慢慢’变富。”于斋戒而言,悉达多还是一位沙门时,他一天只吃一顿饭是常态,甚至可以做到两到三天不进食,也不会被食欲裹挟去做一些失去理智之事。从某方面而言,这是延迟满足,也可以说是一种等待。
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“心智带宽”,其宽与窄会影响我们的决策是否合理,动作是否可能会变形。通常当我们焦虑、压力陡增时会造成带宽变窄,容易陷入低级重复劳动的陷阱。
防水图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![]()
赞(3)